河南中医

思考与探索

  • 《黄帝内经》成书非一时一人析——兼向马伯英同志请教

    丁文;

    <正> 探讨清楚《黄帝内经》(以下简称《内经》)的成书年代,对于更好地总结中国医学史,促进中医科学的发展是必要的。那么,《内经》究竟成书于何时呢?在学术界,从明代医家吕复开始,至今仍有许多人认为"观其旨意,殆非一时之言,其所撰述,亦非一人之手。"(吕复语)故而有人说《内经》成书于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。春秋在公元前476年结束,经历战国、秦代和西汉(在公元24年结束),历时近五百年,一部《内经》的成书时间竟拖得如此之长,真可谓是一笔糊涂帐,不可捉摸了。

    1983年05期 No. 16-17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26K]
    [下载次数:167 ] |[引用频次:6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137 ]

老中医经验

  • 医案二则

    李振华;

    <正> 案一:疰夏袁××.女,35岁,郑州市某机关干部。1982年6月3日初诊。自述从1971年开始,每年夏季不能在阳光下活动,如在阳光下活动,体温即升高到38℃左右,并伴恶寒乏力,头晕头痛,仅颈部、两髋部汗出,汗珠如黄豆粒大,精神萎靡不振,整日昏昏欲睡,但又睡不熟,每值此时,不能进任何食物,依靠注射葡萄糖度日,更不能外出。经中西医多方治疗,均无明显效果。如果避居冷室,则诸症全消。或待盛夏过后,秋令凉爽,诸症不治可除。十一年来年年如此,病势缠绵。今年入夏病又发作,前来就诊.检查:精神萎靡,面色(白光)白,舌苔白腻,舌体胖

    1983年05期 No. 23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58K]
    [下载次数:114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115 ]

出版消息

  • 《痹证治验》出版

    <正> 《痹证治验》为河南中医学院副主任医师娄多峰编著.全书分总论、各论、附录三部分。总论概括地讲痹证的成因、辨证及治疗;各论作为重点,列举197例病案,逐一进行阐述,附录载有常用成药,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参考。

    1983年05期 No. 34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62K]
    [下载次数:49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75 ]

学习辅导

  • “耗血动血”与“凉血散血”

    陈国华;

    <正> "耗血动血"与"凉血散血",出于叶香岩"外感温热篇"。此语言简意深,兹就其大旨略予阐释。(一)"耗血动血"所谓动,非言常行,乃妄动也。温邪入营不解,深入血分,必动其血。动血之结果,必然耗血伤津,故此证每每虚实兼杂。不过,叶氏之言,多指邪气盛而正不虚者。心主血,肝藏血,血循周身不息,以维持人体之正常生命活动。温邪动之耗之,其病变多涉及心肝两脏而病情危笃。温邪动血有两种表现:一为温邪迫血溢于脉外而致斑疹,或吐血,或咯血,或

    1983年05期 No. 43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61K]
    [下载次数:87 ] |[引用频次:1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147 ]

杏林苗圃

  • 实习治验两则

    乔振纲;

    <正> 案一赵××,女,52岁,干部。82年11月8日初诊。患者58年始患肾结核,后因手术不彻底致病灶转移,继而引起肺、胸膜和肠结核.自今春开始,大便溏,时停时止,脘腹胀满,畏寒肢冷。近日来,腹泻次数逐日增加,黎明即泻,其势急迫。今晨变为水泄。午夜至上午十点共泻二十余次,身疲乏力,难以支持。检查:面色萎黄,倦怠懒言;舌质淡,苔白厚;脉沉细,迟而无力;皮肤弹性差。辨证:其人患慢性消耗性疾病已二十余年。病久体弱,阴损及阳。脾阳不振,则便溏、腹胀;肾阳虚衰,则畏寒肢冷,黎明泄泻;阳虚生寒,寒邪困中,

    1983年05期 No. 49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60K]
    [下载次数:51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93 ]

  • 论《金匮要略》之痉湿暍

    赵金铎;

    <正> 痉,《伤寒论》作"痓",乃痉的传写之误。汉·许慎《说文解字》曰:"痉,强急也"。强是强硬,急乃拘急。故"痓"显然是指项背强直、角弓反张、四肢抽搐、两目天吊、唇闭口噤等临床表现为主的病证而言。湿,是指发热身重,关节、肌肉疼痛而烦之证。暍,《说文解字》谓:"伤暑也""暑,热也。"以发热、恶寒、身重、疼痛等为其主

    1983年05期 No. 1-4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254K]
    [下载次数:264 ] |[引用频次:1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114 ]
  • 《伤寒论》脉象初探

    岳在文;

    <正> 《伤寒论》397条,涉及脉象者达143条(一条中两种以上脉象者计一条)。探讨如下。一、脉象归纳单一脉:共计21种。浮脉共21条,微脉共10条,沉、迟脉各6条,数、紧、弱脉各5条,促脉共4条,实、弦、大、涩脉各2条,虚、滑、小、缓、细、短、芤、结、代脉各1条。相兼脉:共计58种。浮脉相兼脉34条,沉紧脉相兼脉12条,微脉相兼脉共20条,弦脉相兼脉3条,滑脉相兼脉2条,其他脉共20条。

    1983年05期 No. 5-7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88K]
    [下载次数:173 ] |[引用频次:2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95 ]
  • 仲景药法探讨

    张兴华;

    <正> 医圣张仲景在勤求古训,博采众方,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,第一次冶理论、临床于一炉,不仅创立了理、法、方、药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,而且首创了一套因人、因病、因药制宜的服药方法。为提高疗效,减少或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,进行了大量尝试,为后世服药方法的发展,开拓了门径。本着古为今用,学习发扬的精神,笔者试就《伤寒论》(下称"伤寒")、《金匮要略方论》(下称"金匮")所载内容,分常规、连

    1983年05期 No. 7-10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267K]
    [下载次数:74 ] |[引用频次:3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88 ]
  • 试论张仲景治温学术成就

    袁宝庭;

    <正> 研究温病发病规律以及由这种规律而产生的独特理论体系,异源于《内经》,发展于仲景,定型于明清。但在研究温病学说的发生发展时,有些医家却置仲景论温于不顾,割裂伤寒与温病的有机联系.笔者反复习用伤寒、金匮治温之法,略有启示.列出仲景在温病学说方面的主要贡献,以期阐微就明,使仲景治温学术思想得以继承,发扬光大。医家众知,仲景生活的时代是个大疫流行民病天亡的时代.《伤寒论·原序》中倾诉了宗族病死之悲状。曹植的《说疫气》一文描述了建安22年"阖门而殪""复族而丧"的惨景。陆九芝在《世补斋医学》中说:"仲景当灵献时,遭疫者六。建宁之辛亥,熹

    1983年05期 No. 10-12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214K]
    [下载次数:113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115 ]
  • 《伤寒论》将息法初探

    陈永治;

    <正> 《伤寒论》将息法附列各方后,不仅是其方剂的组成部分,亦是张仲景学术经验的内容之一。按仲景所注重并讲究的将息法,即将养调息,亦即护理调治之法,对提高疗效,促进康复具有重要作用,值得探讨.一、桂枝汤类将息法《伤寒论》明训"将息法"的原文有:第14条桂枝加葛根汤方后云:"覆取微似汗,不须啜粥,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。"第21条桂枝加附子汤方后云:"本云桂枝汤,今加附子.将息如前法.第22条桂枝去芍药汤方后云:"本云桂枝汤,今去芍药.将息如前法."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后云:"本云桂枝汤,今去芍药加附子。将息如前法。"第23条桂枝麻黄各半汤方后云:"本云桂枝汤三合,麻黄汤三合,并为六合,顿服。将息如上法。第25条桂枝二麻黄一汤方后云:"本云桂枝汤二

    1983年05期 No. 13-14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57K]
    [下载次数:179 ] |[引用频次:1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128 ]
  • 读《伤寒论》札记

    戴玉;

    <正> 插说举例《伤寒论》第379条:"伤寒大吐大下之,极虚,复极汗者,其人外气怫郁,复与之水,以发其汗,因得哕,所以然者,胃中寒冷故也。"全国二、三版《伤寒论》教材对本条的解释均为:伤寒首用大吐大下之法,损伤中阳,正气极虚,因其虚而极汗出.医者不察,误认为汗出为外邪不解,因与暖水发其汗,以致阳虚更甚,胃中更寒,气逆而哕。但是,既云"极汗出"(即大汗淋漓),还有哪位胡涂的医者会认为是外邪不解而又发汗呢?因此,本条"复极汗者"的"汗"字应活用为动词,即"又大量发汗"之意。"其人

    1983年05期 No. 15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68K]
    [下载次数:61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136 ]
  • 对经方中“瓜子”的认识

    柴中元;孙森康;

    <正> 大黄牡丹汤中的"瓜子"和苇茎汤里的"瓜瓣",是一物。此物一般都认为即冬瓜子,对此,笔者具有不同看法,兹探讨如下:一、"瓜子"不是冬瓜子历代医家对"瓜子"素有不同认识。如《唐本草》说:甜瓜本草误作冬瓜,其"仁,今肠痈汤中用之.俗人或用冬瓜子,非也."《圣惠方》的苇茎汤,也是用甜瓜子.《绛雪圆古方选注》里的大黄牡丹汤瓜子下注云:"当是甜瓜子".《本经逢源》说:"甜瓜仁……为肠胃内痈要药。《千金》治肺痈有苇茎汤,肠痈有牡丹大黄汤,予尝用之.然必黄熟味甘者,方不伤胃气."程云来注大黄牡丹汤也说:"瓜子当是甜瓜子。"张路玉亦同此观点.综上所述,认为是甜瓜子的医家,为数不少。但《潘氏续焰》既不用冬瓜子,也不用甜瓜子,而是用丝瓜子。王晋三也认为:如用苇茎汤,"瓜瓣当用丝瓜者良".《续名医类案·肺痈》中,也采录了这个说法。但李芷洲加

    1983年05期 No. 18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74K]
    [下载次数:224 ] |[引用频次:2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109 ]
  • 略论中医之和法

    瞿岳云;

    <正> 和法,为中医传统的治疗"八法"之一,但对"和"的含义,目前认识尚不统一。如中医研究院等认为:"和法是利用药物的疏通调和作用,以达到解除病邪的目的".上海中医学院认为:"和法属于调整人体机能的一种方法"。成都中医学院认为:"和法是一种调和治法,有解除寒热,及调整脏腑偏盛偏衰的作用"。南京中医学院认为:"和法应包括和解、调和.缓和三种意思".笔者

    1983年05期 No. 19-20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37K]
    [下载次数:196 ] |[引用频次:9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96 ]
  • 血肉有情之品在《千金方》中的运用

    宋知行;

    <正> 《内经》提出了"五畜为益"的治则思想,而四乌贼骨一(?)茹丸为现存较早的血肉有情药的使用记述;仲景的当归生姜羊肉汤、黄连阿胶鸡子黄汤进一步体现了血肉有情在温扶养形、滋肾添精方面的独到功能.隋唐时期孙思邈的《千金要方》与《翼方》,承继了古圣的学术思想,广泛汲取当时医家和民间的治病经验,搜集、整理了大量的包含动物药的方剂,反映了血肉有情之品的临床应用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.兹就《千金方》的这一部分内容,略作简述如下.阐发功用倡导食疗《千金》在《本经》、《别录》等的基础上,对血肉有情药饵的性能功用有所发挥,颇有新见.例如补充了猪脂膏有破冷结、散宿血之力;猪心能治虚悸气逆、产后惊恐;牛肉安中益气力、主消渴及止唾涎出;牛髓善平胃气、通十二经

    1983年05期 No. 21-22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36K]
    [下载次数:366 ] |[引用频次:8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102 ]
  • 治疗男性输精管结扎术后阴囊坠胀疼痛良方

    陈明源;

    <正> 输精管结扎手术,对男子身体各种器官、体质,体力和性生活,都没有任何影响。但有少数做过结扎手术后,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有阴囊坠胀、疼痛的感觉,尤其是房事过后,症状比较明显.西医叫做"输精管结扎术后综合征"。这种症状虽然对人体没有什么影响,而且能够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缓解消失,但有些人往往因此而产生种种担心疑虑,或埋怨计划生育部门,或怀疑医生技术有问题。为了使患者及时解除苦恼,推动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开展,我与家父一起研制出了治疗"输精管结扎术后综合征"的中药良方:牛夕、川芎、赤芍各6克,白芷、木通、泽泻、

    1983年05期 No. 22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64K]
    [下载次数:49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121 ]
  • 雀目、瘿瘤治验

    赵清理;

    <正> 例一雀目李××,男,50岁,巩县回廓镇人.染恙消渴,十年未瘥.中下二消症状明显.近三月来.双目昏花,视一为二.日甚一日,渐致失明,所患消证,亦有加重。曾在当地经多方治疗,终无起色,后赴郑延余施治。1982年3月12日初诊:身体消瘦,头晕乏力,乍纳又饥,小便如膏,渴不甚著,双目几乎失明,咫尺以内皂白难分,暮时更无光感,但外观正常。按脉,左细弱而尺部几无,右略数,其舌甚净。视其病历,一周前尿糖检查廿廿,血糖检查120~180毫克%。脉证合参,乃久患消渴,脏腑燥热偏胜,阳明火

    1983年05期 No. 24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64K]
    [下载次数:121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87 ]
  • 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点滴体会

    赵时雨;

    <正>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腹痛腹泻、下坠及粘液血便为主要表现的病证。属于祖国医学"泄泻"、"痢疾"的范畴。笔者遵东垣"下者举之,得阳气升腾而愈矣"之旨,以升阳益胃汤、升阳除湿防风汤化裁为基本方,临床随证加减,每获良效。基本方:黄芪15克,党参15克,炒苡仁15克,炒白术12克,炒槟榔10克,炒白芍15克,陈皮12克,炒防风20克,藿香10克,四季青12克,地锦草15克,煨诃子12克,甘草3克。加减:湿热蕴积,去诃子,加二花,或马齿苋;粘液血便,改白术为苍术,加儿茶、白胶香(研末装胶囊吞服);粘液多甚,改白术

    1983年05期 No. 25-26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29K]
    [下载次数:91 ] |[引用频次:2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141 ]
  • 辨证治疗缺血性视乳头病变二十一例

    张惠英;庞万敏;张淑英;

    <正> 本病似属祖国医学"青盲"、"视瞻昏渺"证的范畴.近年来我们在祖国医学辨证施治思想指导下,以中药为主(个别病例辅以针灸及西药维生素、血管扩张剂之类药物),治疗观察该病21例.小结如下:一、临床资料在21例26只患眼中,男12例,女9例;双眼5例,单眼16例;年龄50岁以上10人,40岁生49岁10人,39岁以下1人。发病时间最短5天,最长7个月余,平均112天.伴有脑动脉硬化者8例,高血压3例,糖尿病1例,冠心病2

    1983年05期 No. 26-27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29K]
    [下载次数:43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148 ]
  • 真心痛的辨证论治

    王海洲;王新光;赵同振;

    <正> 真心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危重病证。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而持久的胸骨后剧痛,伴有面色苍白、大汗淋漓、呼吸急促、口唇青紫等。具有发病急,病程短,死亡率高的特点。中医文献里对本病有很多论述。如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说:"心病者,胸中痛,胁支满,胁下痛,膺背肩胛间痛,两臂内痛。"《灵枢·厥病篇》说:"真心痛,手足青至节,心痛甚,旦发夕死,夕发旦死。"本病主要责之于心和肺的功能失调,因为心主血脉,肺主一身之气;心肺功能正常,则

    1983年05期 No. 27-28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29K]
    [下载次数:100 ] |[引用频次:2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115 ]
  • 痰淤同治法治疗中风

    周洪进;

    <正> 痰淤同治法治疗中风,历代不少医家曾予足够的重视,但系统论述者却属少见。笔者根据占今文献和学习体会,浅谈如下:痰淤同治法治疗中风的源流梗概痰淤同治法治疗中风,源远流长。早在汉·张仲景的《金匮要略·中风病脉证并治篇》中就有"候氏黑散治大风"的记截。其方有白术、茯苓、桔梗化湿涤痰,当归、川芎、温酒养血通淤。实为匠心独运,是痰淤同治法治疗中风的首创.隋唐时代,医家们就已重视用痰淤同治法治疗中风.如隋·巢元方在《诸病源候论·风偏桔候》中说:"风偏枯者,由气血偏虚,……风湿客于半身,在分腠之间,使气血凝涩不能润养"所致。故强调益

    1983年05期 No. 29-30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38K]
    [下载次数:126 ] |[引用频次:2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121 ]
  • 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的临床运用

    张万第;周尚今;

    <正> 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药味不多,偏于辛温.如果辨证准确,用之得当,对心肾阳衰引起的哮喘、心悸、水肿等证疗效较好.根据临床体会总结如下.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出于张仲景《金匮要略·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》篇中说:"……心下坚,大如盘,边如旋杯,水饮所作,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".该方由下列药物组成:麻黄、桂枝、细辛、附片、甘草、生姜、大枣.麻黄:辛温,解表散寒,宣肺平喘而利水道.桂枝:辛甘温,温经通阳而解肌.细辛:辛温,味辛窜,无结不开,无滞不散;又能通利肾气,尤适于阴寒凝滞之证,故能温肺化痰,行气止痛.附片:辛甘大热,补命门之火而振奋阳气,散水气而行气机.甘

    1983年05期 No. 31-32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27K]
    [下载次数:311 ] |[引用频次:3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162 ]
  • 名医误诊挽治案析

    冷方南;

    <正> 鼻蓄脓久成虚证[案例]《台北临床三十年》(马光亚)杜××,病历号449121号.男,31岁,住台北县新店市光明路××号。患鼻蓄脓(副鼻窦炎),鼻窦里蓄脓黄稠,到处求医,多年不愈,曾开刀两次.1978年5月14日就诊.诉:服过多种中药方剂,如苍耳子散、清鼻汤、黄连解毒汤、龙胆泻肝汤等.现症:唇淡舌胖,面色无华.断为虚证,用托里消毒饮加减,处方如下:西党多9.0 黄芪12.0白术9.0 枯梗9.0川芎9.0 白芍9.0当归12.0 茯苓12.白芷4.5 金银花9.00天冬9.0 花粉9.0复诊:5月21日。前方五帖有效,鼻涕减少60%.效未更方,继服十帖.服后,电话告

    1983年05期 No. 32-34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89K]
    [下载次数:89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91 ]
  • 阴虚发热

    赵国岑;

    <正> 姚××,女,49岁,工人,1972年9月8日就诊.患者三周前,曾患感冒高烧,自服大量退烧片,大汗出而高烧退。但两天后身热复起,病势较前轻(体温38.1℃),重服前药退烧,用药热解,停药则热,持续至今未能治愈。望其面色黄,颧颊稍红,神疲乏力,舌苔薄黄质稍红;闻其气息极微;切其六脉虚数.检查;体温38.8℃,血压130/86毫米汞柱。血象:白细胞9600/立方毫米,中性65%,淋巴33%,单核

    1983年05期 No. 34-35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27K]
    [下载次数:91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104 ]
  • 老年痢疾、泄泻、便秘治疗一得

    张觉人;

    <正> 或曰:痢疾、泄泻、便秘。此三疾均属小恙,然对暮年人而言,千万不可等闲视之。盖年长者先天已衰,后天脾胃显得更为紧要,恰似《格致馀论》所云:"六七十后阴不足以配阳,孤阳几欲飞越,因天生胃气尚而留连,又藉水谷之阴,故羁縻而定耳",可见高年者需赖后天所化生之水谷精微来补充先天之损,藉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。患痢疾、泄泻、便秘者,苟不及早诊治,日久势必损伤脾胃生气,甚至折人寿命;再者,老年患斯疾者与青壮年不同,治法亦迥然有异。笔者承先哲之法,在治疗上尚能切中肯綮,分述如下。

    1983年05期 No. 35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64K]
    [下载次数:92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165 ]
  • 针刺曲骨、照海穴治疗癃闭十八例疗效观察

    吕兴斋;庞国明;

    <正> 癃闭是临床常见证.笔者从1957年3月至1981年11月,在临床实践中采用针刺曲骨、照海穴对18例癃闭患者进行针刺治疗效如桴鼓,故报告如下.一,临床资料本组18例中,住院治疗15例,门诊治疗3例;男性13例,女性5例;发病年龄5~10岁4例,12岁1例,21~22岁3例,30~40岁4例,51~60岁4例,69~73岁2例.病程一天以内者10例,2天者5例,3天和15天者各1例,一年者1例.本组18例,按中医学辨证分为两型:实热型和虚寒型.二、治疗方法取穴:曲骨、照海(双).针刺手法:实热证采

    1983年05期 No. 36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68K]
    [下载次数:105 ] |[引用频次:2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211 ]
  • 三白败紫油纱布治疗烧烫伤五十九例临床观察

    肖合聚;

    <正> 1977年10月至1982年3月,我院用三白败紫油纱布(简称三白油纱)治疗烧烫伤59例,效果较满意.现报告如下:一临床资料病例选择本组59例均为感染创面,其中男36例,女23例.年龄:3个月~58岁;成人17例;儿童42例。4~6岁

    1983年05期 No. 37-38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38K]
    [下载次数:58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208 ]
  • 巨乳证治验

    门成福;

    <正> 王某,女,19岁,未婚,知青。患者16岁月经初潮,经期和经量尚正常,时有两乳跳痛,经期稍加重,自以为与发育有关,未介意.1979年2月,两乳胀痛明显加重,并渐增大,下垂,超过正常发育,左乳尤甚.因未及时治之,延至7月,两乳已下垂至腰带处。某院诊为"巨乳症",建议手术切除,患者不肯。遂于1979年8月20日来诊.查患者发育正常,营养中等,体型较胖,情志抑郁,两乳胀大,下垂至腰带处,长约40公分,胸围约100公分,皮肤发凉,质软,青筋暴露,其色紫暗;饮食二便尚可;舌苔白腻,脉沉细滑.脉证合参,当系痰湿内结,气滞血淤所致.治宜燥湿化痰,理气活血为法。方宗二陈汤加味:

    1983年05期 No. 38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70K]
    [下载次数:77 ] |[引用频次:1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86 ]
  • 鉴别杏仁与桃仁

    谢盘根;杨遵华;

    <正> 杏仁与桃仁是临床较常用的中药。其形状、色泽,大小相似,购销及临床常发生混淆。但杏仁属止咳平喘药.桃仁属活血祛淤药,二者之性味、归经、功能、主治迥然不同,不可混用。现作如下鉴别。一、看大小:杏仁较桃仁略小,但比桃仁厚些。杏仁一般长1~1.5厘米。宽1厘米左右,厚5~7毫米:桃仁长1.2~1.8厘米,宽0.8~1.3厘米,厚仅2~4毫米。二、观形态:杏仁正面呈偏心脏形,似扑克牌之"红桃"样,上端尖锐,基部钝圆而凹陷,左右不对称,侧面上尖,底部膨大.桃仁则呈长卵圆形,偏平,上端钝圆不尖,基部钝圆而无凹陷,且略有偏

    1983年05期 No. 39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57K]
    [下载次数:97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96 ]
  • 唇口颤动一例治验

    张书瑞;

    <正> 李××,女,73岁。1982年9月7日初诊。半月来因口唇颤动,进食困难,语言不清,延中医诊治。家属代诉:近日神疲体倦,然神志清楚,四肢活动自如;唇颤纳差,但无肿痛.观其面色淡黄,舌质红苔薄,脉细弱无力。诊后甚感无策,遂求诸经文。《素问·五脏生成篇》云:"脾之合肉也,其荣唇也。"《至真要大论篇》云:"诸风掉眩,皆属于肝。"此诚为土虚而木摇也。证属脾胃虚弱,无力收摄.治当补气健脾益胃,佐以祛风止痉。拟:党参12克,白术10克,云芩10克,麦冬10克,石斛12克,钩丁12克,地龙12克,蝉衣10克,全蝎6克,当归10克。甘草6克。三贴.9月10日复诊:语言已清,

    1983年05期 No. 39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57K]
    [下载次数:67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64 ]
  • 用疏肝解郁法治愈不射精两例

    刘士正;

    <正> 肝藏血,主筋;肾藏精,主生育;精血互相化生.肝肾二脏均与生殖系统有密切关系.肝之经络绕阴部,过小腹,阴器为宗筋之会.肝性喜条达,除主疏泄气血外,还主疏泄精液.肝恶抑郁,在妇女则常因肝气郁滞失于疏泄而月经不调或闭止不行;在男子也有因肝气郁结而于性交时不能射精者.朱丹溪说:"主闭藏者肾也.司疏泄者肝也,"盖精液之射泄有赖肝气之条畅疏泄.笔者在临床中以此理论为指导,用疏泄肝郁法治愈两例不射精的患者.例一:刘××,男,25岁.保管员。1979年5月4日诊初.

    1983年05期 No. 40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68K]
    [下载次数:79 ] |[引用频次:2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134 ]
  • 金匮肾气丸治愈舌痹一例

    潘涢民;

    <正> 郑×,男,44岁,工人.1970年12月21日诊.自1968年冬日起,舌麻不仁,言谈欠利.前医以风痰及肝心论治罔效;历时二月,至69年、春暖,病自已;69年寒冬"时复",70年春暖又自解。今正值寒冬,又舌麻不仁,延余诊治.询之,舌麻恒喜温水含漱,以缓麻求舒.渴不欲饮,伴有乏力、腰痛、溲少,少腹隐痛,年仅44岁,然重裘怯寒胜古稀.脉沉舌淡.揆思斯证,实属肾阳衰弱,蒸津失职,舌系失养.方用金匮肾气丸化裁:乌附片15克,肉桂6克,干姜6克,熟地15克,云苓15克,山萸10克,山药20克,泽泻10克,桔梗5克.仿此方略有出入,迭进七帖而瘳.72年春随访,71年寒冬未见复发.

    1983年05期 No. 40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68K]
    [下载次数:135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162 ]
  • 针刺治疗癔病性失语

    王振龙;

    <正> 一、取穴:廉泉、内关(双)、通里(双)、涌泉(双).二、针刺手法:廉泉穴用三寸毫针,进至舌根部,轻刺激不留针.内关穴、通里穴均用一寸半毫针、进针五~八分(中度刺激).涌泉穴用一寸毫针进针三~五分(强刺激).多数患者经针刺后当即能发出"妈,呀"等单词声音.特别是针刺涌泉穴施强刺激后,有的不但能发出单词声音,甚至可放声大哭,继而慢慢开始说话.采用此法治疗六例病人,除两例病人经二次针刺治愈外,其余四例均一次治愈.

    1983年05期 No. 40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68K]
    [下载次数:58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109 ]
  • 验方四则

    张文祥;张雪平;

    <正> 一、治口腔溃疡方处方:青黛30克,硼砂30克,龙脑薄荷末15克,人中白30克,玄明粉15克,粉口儿茶30克,马勃15克,冰片6克。制法:上药共研粉过细筛,装瓶密封备用。用法:用冷盐开水含漱后,将药粉撒布患处,每日三次。口腔内不易撒布之患处可用芦管吹之。适应证:口腔溃疡,走马牙疳,牙床红肿溃烂及咽喉疼痈。疗效:此系祖传验方。笔者共治疗百余例,轻者1天,重者2~5天即愈。无不良反应。

    1983年05期 No. 41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56K]
    [下载次数:106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88 ]
  • 牙痛验方

    张明学;

    <正> 牙痛为临床常见疾病,余数十年来用自拟"牙痛验方"治疗本病,效果较好,兹介绍于下。药物组成:生地30克,元参30克,生石膏10~15克,胆草10克,细辛3克。临床应用:适于各种牙痛,尤以"火牙"为佳.常服1~2剂即愈,且很少复发。牙龈红肿加金银花30克,连翘15克;出血加茅根30克;痛甚加乳香、没药各10克;阴虚加熟地20克;虚火上炎加知母、黄柏各10克,肉桂3克;见风痛甚加防风10克;龋齿加川椒10克,乌梅15克。服药方法:武火煎煮20~30分

    1983年05期 No. 41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56K]
    [下载次数:104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101 ]
  • 治疗中耳炎秘方

    单同辉;梁海香;

    <正> 一、药物:①猪苦胆一个。②大尼片二角钱的量。③白矾适量。④芝麻油适量。二、炮制方法:①将猪苦胆弄破,取出胆汁。②将大尼片研成细末。③将白矾枯熟,研成细末。三、配制方法:将大尼片细末与胆汁混合,加白矾末搅拌成轧面条用的面穗样,凉干,研细,过罗,入瓶,备用。四、治疗方法:在酒盅里加入五六滴芝麻油,放入药粉,用火柴棒搅拌成粘稠糊状。将患者耳孔内滴入两滴双氧水消毒,然后用火柴棒沾药糊滴入患者耳底,三、四滴即可,每天滴二次,连滴四天。过几天再滴两次,即可治愈.主治化脓性中耳炎和一般性中耳炎。无禁忌。

    1983年05期 No. 42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72K]
    [下载次数:137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115 ]
  • 黄土汤治疗交媾尿血证

    张虎山;

    <正> 赵××,男,32岁.1979年10月9日求诊.主诉:元月六日夜,房事后有堕感,早晨五点多钟急尿,点滴不通,痛如刀割,后尿出玉米粒大四五块血饼。从此,凡房事即犯病,尿出血块之后,再无不舒之感。经治半年无效。后经西安两家医院诊为前列腺毛细血管破裂,嘱忌房事,注射仙鹤草素,服消炎药。一个多月返回,当夜交媾,病发如前.患者平素爱食辛辣,20岁结婚,已有两个孩子.面色黄白,嘴唇红,舌质红,苔薄白。双尺脉沉迟无力。辨证:血畅行脉络,充达肌肤,流通无滞,是谓循经。便血乃为越经,血块系络脉破溢,渗出之血,存久成块。因纵欲,伤精血,则水虚而火旺;热逼血行,气动而血溢,加之脾虚统摄无权,遂致此病.男

    1983年05期 No. 42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72K]
    [下载次数:101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98 ]
  • 胆道蛔虫病协定处方

    谢兆丰;

    <正> 方名:胆蛔定痛汤。药物组成:乌梅15克,川楝子12克,川花椒10克,花槟榔6克,广木香6克,细辛1克,黄连2克.(为成人量,小儿酌减)功能:安蛔、驱虫,定痛.主治:胆道蛔虫病及蛔虫痛。症见脘腹疼痛,或剧痛;痛时辗转不安,时作时止;烦闷呕吐,得食则呕;甚至吐蛔;舌苔白腻,脉象沉弦。服法:每日服一剂,每剂煎两次。重者每日可煎服2剂。说明:本方对胆道蛔虫病有较好的疗效,且无不良反应。几年来,在门诊病房经治四百余例,一般服药1~2剂后,即能缓解疼痛,服3~4剂痛可

    1983年05期 No. 42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72K]
    [下载次数:51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118 ]
  • 中南五省中医学院中医专业七八级毕业生统考内科试题

    今年中南五省(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)中医学院协作组商定,于今年6月25~27日,对七八级毕业生采用当今国际上通用的"多选法"命题,进行了统一考试。目的是通过统考,比较客观地检查、反映教学的情况,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,互相学习,取长补短,有利于端正办学方向,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,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中医人才。统考科目有中医内科、伤寒论、温病学三门课程。命题的原则、范围、份量:(1)命题的依据是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。(2)命题从实际出发,以考核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、基本理论、基本技能为重点,适当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既要防止要求过高,又要保证命题的质量。不出偏题、怪题和模棱两可的题目。(3)三科考试时间均定为150分钟,试题份量一般以120分钟答完为限,成绩优秀的学生可在90分钟内答完。三科均定为一百道题。(4)考试的广度、深度、难度梯度以及内容的组合,从实际出发,通过考试能将好、中、差三种水平的学生,明显区分开来。考试时,除试题外,另发给考生一张答卷。答卷上印有每道试题的题号,每个题号后面印有 A、B、C、D、E 五个字母。考生答卷时在答卷上将选定答案的字母涂黑。我们把这三门课试题分期刊出,供爱好中医者自测。并陆续刊出标准答案。

    1983年05期 No. 44-48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300K]
    [下载次数:39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106 ]
  • 经方学用四则

    刘武汉;

    <正> 经方,组方严谨,配伍精当,疗效确切,如能随证选用,奏效非凡。笔者学用四例,深有体会。1、夜半发渴——小柴胡汤投之立效。段××,男,48岁,工人。1981年7月25日就诊。主诉:半年前,一次重感冒后,每至夜间一时许口渴咽干,必至四时许,方可逐渐缓解,夜夜如此。半年来,虽不断服用中西药调治,终未根除。近一月,口苦,心烦,舌质红,苔薄少津,脉弦.昼属阳,夜属阴,子午两时乃阴阳交替之候。子时阳生,阳气来复,为何阴津不能上承?显为阴阳逆乱,少阳枢机不利之故。投予调和阴阳之

    1983年05期 No. 50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66K]
    [下载次数:91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146 ]
  • 下载本期数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