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中医

张仲景学术思想探讨

  • 学习《伤寒论》厥阴病篇的一点体会

    刘渡舟;郝万山;

    <正> 《伤寒论》的厥阴病篇,历来被医家们所重视,但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分歧,所以,它是有争议的一篇.为共同研究起见,谈一谈我们对《伤

    1981年03期 No. 11-13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211K]
    [下载次数:1518 ] |[引用频次:2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154 ]

简讯

  • 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筹备组成立

    宁选;

    <正> 根据"中医,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,长期并存"的方针,经省卫生厅研究,省科协同意,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等备组最近在省会郑州成立. 研究会是从事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学术性群众团体,是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. 研究会的主要工作,是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学

    1981年03期 No. 14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71K]
    [下载次数:7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109 ]

河南历代名医及其著作

  • 张戴人学术思想探讨

    陆文彬;

    <正> 张戴人(1156~1228年),名从正,字子和。金·河南睢州考城(今兰考县)人。因其擅长攻邪(主汗、吐、下),主用寒凉,而在祖国医学史上被誉为"攻邪派"之代表.张氏著作惟《儒门事亲》十五卷,虽大多系麻(九畴)、常(仲明)辈手笔,然确实记录了戴人之医论及经验,笔者拟藉以研讨其学术思想.

    1981年03期 No. 15-17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205K]
    [下载次数:87 ] |[引用频次:2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103 ]

思考与探索

  • 《黄帝内经》的成书年代和成书地点考

    李今庸;

    <正> 《黄帝内经》一书,一般学者认为它包括现在流传的《素问》和《灵枢》两部书在内.为了弄清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背景,弄清我国古代医学史的发展情况,有必要对《黄帝内经》的成书年代及成书地点加以稽考。以前,人们总是说《黄帝内经》的成书,不是出于一人一时之手,这种笼统的说法,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。

    1981年03期 No. 25-28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277K]
    [下载次数:379 ] |[引用频次:8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91 ]

  • 试论养阴保津法则在温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

    赵金铎;

    <正> 一、概说祖国医学在内、难时期,以"伤寒"总括外感热病。《素问·热论》云:"今夫热病者,皆伤寒之类也。"《难经·五十八难》进一步指出:"伤寒有五,有中风、有伤寒、有湿温、有热病、有温病,其所苦各不同。"迨洎东汉,张仲景继承内、难,勤求古训,博采众方,著成《伤寒杂病论》,创立了外感热病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,奠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。

    1981年03期 No. 1-4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275K]
    [下载次数:111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95 ]
  • 外感热病总论(续)

    印会河;

    <正> 三、外感热病的辨治对外感热病的辨治,中医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。最早的有东汉时代的张仲景,他用六经——太阳、少阳、阳明、太阴、少阴、厥阴来作为辨治多种内科疾病的纲领,其中的三阳经即太阳、少阳、阳明三经,基本上是以外感热病为主的,三阴经则多数属内科杂病范畴。到清代叶天士提出了用卫、气、营、血分证,他不但把杂病部分划分出去,而且突

    1981年03期 No. 5-7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216K]
    [下载次数:233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70 ]
  • 略谈脉诊

    吴一渊;

    <正> 脉诊系中医独特的诊法之一。它肇源于内难,充实于汉晋,隋唐以降,金元明清代有发展,为广大中医临诊时"四诊合参"的重要环节. "夫脉者血之府也。长则气治,短者气病,数则烦心,大则病进,上盛则气高,下盛则气胀,代则气衰,细则气少,涩则心疼"(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).这说明人体的不同病理变化与发展趋向,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客观脉象.医者根据诊得的不同脉象,参合望闻问三诊所得,通过审脉辨证,就可作出正确的诊断,为立法处方创造前提.

    1981年03期 No. 8-10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75K]
    [下载次数:115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84 ]
  • 《内难专题论》选登之一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

    张磊;冯明清;赵安业;

    《内难专题论》是河南中医学院张磊、冯明清、赵安业三位同志合写的。他们为了探求医经精义,深究理论源泉,从《内》、《难》中选出题目,并遵照《內》、《难》原意,进行论述。本刊将陆续选登其中几篇,以便广泛征求意见。·编者·

    1981年03期 No. 13-14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34K]
    [下载次数:83 ] |[引用频次:3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124 ]
  • 新书消息

    <正> (新疆阿克苏地区农垦九团加工厂蔡旭九同志来信要求:"预告一些新近出版的中医书籍,并作一些简要的内容介绍’.) 《论中医痰病学说》一书,由朱曾柏同志编著,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.主要内容有痰的概念和发病;痰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;痰与脏腑的关系;痰病的症状、体征特点;关于痰病的立法选药;痰病验案举例等。作者在书中引证了我国古典医籍有

    1981年03期 No. 17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71K]
    [下载次数:11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49 ]
  • 评清辑《伤寒类证解惑》

    王晓风;廖国玉;李浩澎;

    <正> 《伤寒类证解惑》一书系清·张泰恒编著.书初成于清·乾隆十年,至光绪十五年始由著者曾孙张炳义,友人廖掞刻版梓行.现原刻木版仍藏于邓县腰店公社焦林大队沙洼村著者后裔家中.

    1981年03期 No. 18-19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52K]
    [下载次数:93 ] |[引用频次:1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96 ]
  • 郭雍的《伤寒补亡论》

    秦进修;王安邦;

    <正> 郭雍(1095?~1187),字子和,号白云先生,宋代洛阳人,曾隐居峡州(今湖北省宜昌县东南),游浪于长阳山谷间.宋乾道(1165~1173)中,屡召不就.赐号冲晦处士,又封颐正先生.其父系理学家程颐弟子,著《易说》,雍不但传其父学,对《易经》颇有研究,且尤精医道,对《伤寒论》的研讨造诣较深.他鉴于当时所见《伤寒论》有所残缺,遂采《素》、《难》、《千金》、《外台》、《活人》,以及庞安时、常器

    1981年03期 No. 20-21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38K]
    [下载次数:203 ] |[引用频次:2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72 ]
  • 略论王叔和对针灸学的贡献

    魏稼;

    <正> 西晋医家王叔和,曾经以他在脉学上的成就而煊耀百代,名重医坛,然而,他对针灸学的贡献似乎并未引人注目而湮没无闻. 王叔和,山西高平人,公元三世纪时医家。曾撰《脉诀》、《脉赋》、《张仲景方论》等,如今只《脉经》一书仍在流传. 《脉经》以较大篇幅论述针灸,体现了作者的针灸

    1981年03期 No. 22-23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46K]
    [下载次数:210 ] |[引用频次:1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125 ]
  • 脾胃学说的倡导者李杲及其“阴火”学说

    朱曾柏;

    <正> 李果,字明之,南宋真定(今河北省正定县)人,生活在金、元之际(1180~1251年),晚年自号东垣老人,他对《内经》、《伤寒杂病论》、《难经》、《诸病源候论》等古典医籍都作了深入的研究,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,对中医学理论有较高的造诣,著有

    1981年03期 No. 23-24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30K]
    [下载次数:173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123 ]
  • 三联针治愈面神经麻痹14例

    白福全;

    <正> 本疗法适用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,以疏通面颊经气,活血祛风通络. 穴位:太阳,下关,地仑. 方法:(如图) 1、太阳穴:用三根28号的三寸毫针,分别以太阳穴上方三个不同的方向进针,针体夹角为30°沿皮肤直刺,

    1981年03期 No. 24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58K]
    [下载次数:32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80 ]
  • 对《医古文》教材的注释等问题的质疑

    古闻;

    <正> 由上海中医学院、浙江中医学院主编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试用教材《医古文》,自1978年出版发行以来,受到了中医院校师生和广大中医爱好者的欢迎。该书同以前出版的医古文教材相比,在内容和体例方面,均有不少改进.当然也难免存在一些缺点,有待于今后进一步修订提高.笔者在教学实践中,感到本书某些方面尚有值得商榷之处.今不揣荒陋,提出若干质疑,以求教于同志

    1981年03期 No. 29-32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256K]
    [下载次数:45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90 ]
  • 《内经》脏腑“藏”“泻”辨

    张六通;

    <正> 《素问·五脏别论》说:"五脏者,藏精气而不泻也,故满而不能实;六腑者,传化物而不藏,故实而不能满也."据此,历代医家都把"藏精气"、"传化物"分别作为脏、腑的总体功能,认为"藏"、"泻"二字分别概括了五脏和六腑的特性.验之临床,肝不藏血,则

    1981年03期 No. 32-33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23K]
    [下载次数:77 ] |[引用频次:1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93 ]
  • 冠心病的证治

    沈仲圭;彭述宪;

    <正>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.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硬化,血管壁逐渐增厚变硬,失去弹性,引起心肌缺血缺氧,有时甚至演变到管腔闭塞不通,因而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。本病属于中医的真心痛、厥心痛、胸痹等范围。

    1981年03期 No. 33-34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29K]
    [下载次数:92 ] |[引用频次:1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96 ]
  • 小儿腹泻的治疗

    李法义;

    <正> 消化不良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。由于小儿脾胃薄弱,如乳食过多,或吃生冷瓜果,或油腻厚味,感染秽毒(细菌、病毒),外感风寒、暑热,久卧湿地,都可以引起脾胃的功能紊乱,导致泄泻、呕吐。

    1981年03期 No. 35-36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17K]
    [下载次数:39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125 ]
  • 面针膺乳穴下乳一百例

    李拴位;

    <正> 近年来我院应用面针"膺乳穴"治疗产后乳汁不足症100例,多数针刺三、四次见效,少数一次即见效.对初产妇,尤其是产后40天内者.效果较佳,少数在产后三个月亦见效果。一、取穴:《灵枢·五色篇》指出:"目内眦上者,膺乳也。"这段经文基本指明了膺乳穴的大体范围.我们通过观察,确定此穴位于目内眦斜行上1.1厘米、体穴攒竹下1.3厘米处.

    1981年03期 No. 36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53K]
    [下载次数:74 ] |[引用频次:2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86 ]
  • 风寒挟气挟食病例讨论

    时振声;

    <正> 患者宋×,男,52岁,干部,病历号:13399。患者四天前因心情抑郁不快,当天半夜烦乱不寐,觉身热而打开窗户,吹风受凉.次日中午突然恶风怕冷,继则发热无汗,头身疼痛,稍有咳嗽,恶心欲呕,胸脘胀闷不舒,时时太息,曾自服银翘解毒丸未效,发热至40℃,急诊住院。

    1981年03期 No. 37-38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30K]
    [下载次数:76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97 ]
  • 介绍秘方“消肿化腐散”

    蔡福养;

    <正> 一、方药组成:硼砂9克,明雄黄、硃砂各3克,赤石脂6克,儿茶3克,象皮(土炒)3克,珍珠(煅)、冰片各0.6克,薄荷霜0.3克. 二、制法:先将前三味研末,再加入赤石脂、儿茶、象皮、研细,后入珍珠、冰片、薄荷霜,共研极细面(研至无声为度),装瓶备用.

    1981年03期 No. 38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65K]
    [下载次数:237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65 ]
  • 治疗痛经100例

    门成福;

    <正>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.临床上以行经前后或经期下腹及腰骶部疼痛为主症,严重者可伴有头痛、恶心、呕吐甚至昏厥等。至于经来轻微腹痛,或腰骶部稍有不适,多属正常现象,不作痛经论治.笔者治疗本病100例,效果良好。兹报告如下:

    1981年03期 No. 39-40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24K]
    [下载次数:114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77 ]
  • 肺舒康治疗慢性气管炎314例疗效分析

    郭志坚;韩宝善;张金鼎;

    <正> 肺舒康是以河南民间治疗慢性气管炎验方——霜肺叶为基础方,增加蒲公英及西药啡那根两味而成。我们用于临床,进行观察治疗,以判定其疗效,并探讨其作用机制.五年来,共观察治疗314例,疗效良好.

    1981年03期 No. 40-41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19K]
    [下载次数:22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131 ]
  • 肾实证一例

    何光明;

    <正> 喜讯本刊第一期关思友《试探肾实证》一文,深有同感。肾脏病证,虽多虚少实,然必有实证,临床常有体验。如对于梦遗一症,笔者常用《串雅内编》梦泻方,即紫花地丁适量,捣烂涂脐(若为

    1981年03期 No. 41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62K]
    [下载次数:56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83 ]
  • 针治坐骨神经痛80例临床观察

    牟敬周;

    <正> 笔者运用针刺疗法治疗坐骨神经痛80例,采用四种不同针法,分四组进行对比观察.现总结报导如下. 一、针刺方法 1、腰旁针刺法本法选穴主取腰旁穴(腰旁穴位于腰椎棘突下缘旁开一寸处,由第1腰椎至第5腰椎,为腰旁Ⅰ、Ⅱ.Ⅲ、Ⅳ、Ⅴ.每

    1981年03期 No. 42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64K]
    [下载次数:65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100 ]
  • 加味龙胆泻肝汤治疗不孕症

    秦光仁;

    <正> 李××,女,39岁。结婚十九年不孕。(男女双方均发育正常)服中西药不效。于1978年12月13日来诊。患者食少纳呆,精神倦怠,四肢酸因无力,尤以两下肢重着酸苦为甚,腰酸时痛。口苦咽干,渴不欲饮,大便不畅,日行一次,小便次数多,量少

    1981年03期 No. 43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59K]
    [下载次数:48 ] |[引用频次:1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136 ]
  • 喜读《汤头歌诀新义》

    韩俊钦;

    <正> 《汤头歌诀新义》(以下简称《新义》),由河南中医学院高体三和河南省中医研究所曹健生、王文忠等三位同志合编,河南省科技出版社出版. 清代王訒庵的《汤头歌诀》,选方精切,言简意明,音韵和谐,易读易记,几乎成了初学中医的必读之书。然因歌诀受形式和音韵的限制,难

    1981年03期 No. 43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59K]
    [下载次数:56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83 ]
  • 甘温除热法的临床应用

    邵正泰;

    <正> 甘温除热法首倡于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,是李氏根据《内经》"劳者温之"、"损者益之"和"阴阳俱不足,补阳则阴竭,泻阴则阳脱,如是者,可将以甘药"之旨所创立的一种治疗方法。李氏在其名著《脾胃论》中,详尽地论述了脾胃虚损是"百病由生"的基础,强调"升阳"、"益胃".拓"甘温除热"之先河。经过历代医家的补充发展,甘温除热已成为行之有效的治疗法则之一.

    1981年03期 No. 44-45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38K]
    [下载次数:81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96 ]
  • 运用“塞因塞用”法两例

    郭俊田;

    <正> 例一:李××,女,年逾六旬,腹满便秘,数日不解大便,苦于便难而不敢进食,邀吾诊治。随投以木香槟榔导滞汤一剂。服后骤然大下数次,瞑目不语,少气无力,家属不解其故,恐慌万状,一

    1981年03期 No. 45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65K]
    [下载次数:35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95 ]
  • 《内经》识小录

    徐荣斋;

    <正> (续二)十、七损八益《阴阳应象大论》中"七损八益"一语,可称古代医学术语里的一枚璞玉浑金,雕琢者不乏其人,而个中内涵迄未全部呈露。自王冰据《上古天真论》女子七七、男子八八之义,以"阴七可损,则海满而血自下;阳八宜益,交会而泄精"为训,

    1981年03期 No. 46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62K]
    [下载次数:88 ] |[引用频次: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81 ]
  •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概况

    席时华;

    <正> 心律失常是各种心脏病常见的并发症,在急性心肌梗塞时尤为常见,是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。开展中医药抗心律失常方面的研究,为防治心律失常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。本文就近年来全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所取得的进展作一概述,以供參考.

    1981年03期 No. 47-49+21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283K]
    [下载次数:51 ] |[引用频次:2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阅读次数:186 ]
  • 下载本期数据